时间:2025-08-3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赤田水库,坐落於藤桥河流域上游,横跨三亚市海棠区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三亚的生命之源,肩负着為42万群眾、供应全市55%饮用水的重任。
这裡见証着三亚与保亭携手治水的和谐图景。从曾经的水质告急,到如今连续三年水质保持為优,赤田水库让三亚与保亭成為治水“好搭子”。赤田水库的故事,是两地平衡发展脉搏的协奏曲,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水库,作為人类文明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结晶,自古便是调节水资源、保障民生的重要工程。从大禹治水的古老传说到都江堰的千年灌溉,中华民族始终在与水的共生中寻求平衡与发展。修建水库,不仅是為了蓄水防洪、灌溉农田,更是為了保障城乡饮水安全、调节生态环境,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设了一大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水库。长江三峡水库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发挥着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黄河小浪底水库有效控制着黄河下游的洪水威胁﹔丹江口水库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肩负着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重任。
然而,与这些大型水库相比,位於热带滨海城市三亚的赤田水库,虽然规模不及前者,却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三亚地处热带,三面环海,背靠群山,尽管年平均降水量高,但由於水库数量少、库容有限,强大的降雨最终大多奔流入海。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三亚实际上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
当时,农业灌溉和城市用水长期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為平衡各片区用水,市供水部门不得不採取“分片供水”和“限时供水”的应急措施。公用水龙头前排起长队、高层住户向低层邻居借水、深夜起床接水成為常态。“水!水!水!”成為那个时代三亚人最迫切的呼声。
1991年,赤田水库建设工程正式啟动。这座横跨两座城市的水利工程,充分利用机械化作业,群策群力,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下闸蓄水。1994年,赤田水库正式投入使用,集雨面积达220.55平方公裡,总库容7710万立方米,其水资源量90.75%来自上游保亭,迅速成為三亚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赤田水库下游灌区覆盖19769.55亩土地,涉及17个村集体、1个社区及眾多用水主体,缓解了当时三亚缺水的现状,翻开了三亚农业和城市用水保障的新篇章。
行政区域的划分曾给赤田水库流域治理带来巨大挑战。上游保亭佔流域面积90%以上,却因生态保护戴上“发展紧箍咒”﹔下游三亚55%的饮用水依赖於此,却苦於“隔界兴嘆”。水质一度降至Ⅲ类,治理迫在眉睫。
然而这样的流域治理困境在全国来说并非孤例。在我国其他地区,类似的跨界治水难题也曾出现。浙江和安徽在新安江流域开展的生态补偿试点,首创了“水质对赌”机制﹔广东与广西在九洲江流域探索“双向补偿”,為跨省流域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云南在洱海治理中实行的“三级包保”责任制,这些都為赤田水库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2021年,一纸创新方案打破了赤田水库的治理僵局。当年,海南省出台《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方案》,為三亚和保亭的“赤田之约”开啟了全新模式。这项方案首创了“水质、水量和行动”三个维度的生态补偿机制,将补偿资金与水质目标、水量保障、治理行动刚性挂鉤。省级财政3.3亿元、三亚1.8亿元、保亭0.9亿元共同构成6亿元 “资金池”,考核结果直接决定资金流向——水质越好、行动越实,补偿越多。
在三亚赤田水库供水灌溉工程管理处,一套覆盖“天空地”的智慧监测网络正无声运转。“这是水质反演模型,能精准定位田滚河流域的磷流失高风险区,现在哪块田、哪条河有问题,系统15分鐘内就能预警。”管理处技术人员指着屏幕上的流域三维地图介绍,无人机每小时巡航一次,14座自动监测站实时传回数据,卫星遥感则捕捉着植被覆盖变化。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红毛丹种植户林梦胜的经歷印証了机制的力量。“三年前我家5亩红毛丹,光化肥就得投3000多元,雨水一冲,果子烂在地裡,水也变浑了。”他说,现在政府每亩补550元,教我们用绿肥替代化肥,不仅去年收入增加了57%,灌溉用的河流也比以前更加干净。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的生动实践。首个考核期内,保亭因生态保护成效显着获得5.16亿元补偿,三亚也拿到0.84亿元用於下游治理。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张静表示:“必须打破‘各管一段’的思维,让上下游真正成為利益共同体。这套机制的核心是‘双向激励’,既让上游保护者得实惠,也让下游受益者尽责任。”
赤田水库流域的治理成效,不仅体现在水质数据的提升上,更书写在沿岸百姓的生活变迁中。较2021年,2024年赤田水库取水口国控断面水质稳定提升至Ⅱ类,总磷浓度下降17.4%,高锰酸盐指数下降3.3%,农业面源总磷输出负荷减少12.64%,优级断面比例跃升至85.7%,创下歷史最佳水平。
这一绿色转型的背后,是生态农业的全面推广和科技支撑的深度融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同位素溯源技术,精准解析了污染来源,為精准治污提供了“导航图”。在保亭红毛丹示范基地,“林-菌-药”循环模式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双赢,生态產品產量提升至2.58万公斤/公顷,每公顷土地经济效益增加超百万元。下游三亚的芒果种植基地则通过测土配方和绿色防控,实现了农药化肥“双减”和果品甜度、价格“双增”,还获得了全国首张芒果“双碳”証书。
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以前住库区边上,房子漏雨,现在政府补了钱,住进新社区,我在芒果基地打工,月收入3000多元。”在三亚南田居,搬迁户王桂兰的生活变迁是许多人的缩影,像她这样的搬迁户,三亚共安置35户,1889名当地居民实现就近就业。
夕阳西下,成群的水鸟掠过如镜的湖面,飞向藤桥河的葱蘢两岸。这条发源於毛感乡的河流,不仅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和人民,更见証着三亚与保亭从各自為政到协同共治、从生态困境到人水和谐的歷史性转变,為跨区域生态治理写出生动的海南范例。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