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3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在网络平台上,有博主账号以“我是小助理吖”为名,发布了十余条视频,内容均为冒用全红婵声音推销土鸡蛋。其中一条视频点赞量超过1.1万,评论区里不少粉丝误以为真的是全红婵本人下场带货,纷纷下单购买,相关商品销量高达4.7万件。然而,全红婵家人早在今年4月便已明确回应:全红婵从未为任何农产品代言或授权。
不仅如此,早在此前,已有多个账号利用全红婵的采访视频及其家人直播画面,通过AI技术合成虚假声音,冒名售卖蜂蜜等商品。对此,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无奈表示:“那些卖蜂蜜的案件到现在还在告。”他在直播中愤怒澄清:“我妹妹正在训练基地,根本不可能出来卖鸡蛋!平台上充斥着AI伪造的切片,我们一个个告都来不及。”
类似的遭遇并非全红婵一家独有。奥运冠军孙颖莎和王楚钦也被克隆声音,出现在某账号“带货土鸡蛋”的视频中。更有甚者,一些虚假账号甚至用AI合成全红婵父亲和哥哥的声音,编造“家里要盖新房”的话术博取流量。这些视频常伴随骆驼奶粉、土鸡蛋、洗衣液等商品链接,不少受害者在评论区留言称已误信下单。
全红婵父亲曾无奈告诉记者:“有人用AI伪造我们一家人的声音卖蜂蜜,那些东西才十几块钱一斤,拿糖掺都不够成本,我们根本没办法。”事实上,全家人的真实生活并非外界谣传那般。全红婵的父母常年靠种水果维持生计,哥哥全进华则是“三农主播”,主要推销湛江本地的菠萝等特产。他解释道:“我做自媒体是想帮助农产品销售。妈妈身体不好,这份工作自由一些,可以兼顾照顾老人。而且我们这边水果经常滞销,烂在地里很可惜,所以我想帮一把。”
法律层面上,我国《民法典》已明确将声音纳入人格权保护范畴。北航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指出,若AI合成声音能让公众联想到特定自然人,即具备法律可识别性,便可能构成侵权。录音制品授权并不等同于AI克隆声音的使用权,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或转授权他人使用他人声音。
针对这一乱象,专家呼吁平台必须承担起监管责任,完善AI合成内容的审核与举报机制,及时拦截侵权及虚假信息。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规定,自2025年9月1日起,服务提供者必须在音频、视频、图片等合成内容中添加显式标识。与此同时,中央网信办也已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强化技术源头治理,清理违规AI应用,提升平台鉴伪能力。
AI克隆声音的滥用,从最初的“一听就假”,到如今“真假难辨”,不仅侵犯了当事人权益,更损害了公众信任。如何在技术发展与法律约束之间找到平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