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当年,面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这段话可以说反映了他全部学术的精神,也反映了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华文化的温情和敬意,是贯穿在他全部学术中的核心精神;他一生的活动,都是为了唤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温情和敬意。
2.《中华民族的人格》:被日寇禁售的一本书,中国古代八个故事讲述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真人格、线年纪念特藏。
1937 年,商务印书馆发行了一本小册子,广为流传。此书由八个小故事构成,取名《中华民族的人格》。无数人如同书中提及的义士一样,投身烽火硝烟,筑起血肉长城。
我们这个民族从不缺少顶天立地的豪杰,他们或重然诺,讲信义,或临危不苟,忠肝义胆,甚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才是中华民族的真人格、真精神。
书中所列八位中华民族伟大人格的代表人物,出自《左传》的有两篇,《战国策》有一篇,《史记》有五篇。
3.《抗日战争研究论集》:从宏观层面全面论述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历史。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叙述、论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局部抗战、国共两党两军状况与对抗战不同的政策、“七七”事变与全面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三种不同性质政权的建立以及国统区和解放区、抗战各阶段形势与抗战的胜利等。
中篇主要叙述、论述了战前中日关系、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演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战时中国国际地位等。
下篇主要叙述、论述了日本投降、英国重占香港、法国重返印支、对日本战犯的审判等。本书不仅全景式展现了抗战历史,而且表明了抗日战争在中国大国地位确立中的重要意义,充分说明了这是一场真正伟大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
采用纪事体本末,从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艺、文学、教育、生态八个方面,分门别类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发生的影响华北乃至全国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5.《弦诵复骊歌》:“那里是澡堂和筵席,这里是战斗和创伤。”《李济传》《发现李庄》作者岱峻再出发,温情讲述一代学人的精神气质与人世遭际。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步伐加速,随即全国进入抗战阶段,全国向大后方迁移,教会大学亦渐次迁移、聚集在成都华西坝等地筚路蓝缕复课兴学。
作为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中一种短暂存在而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机构,教会大学其历时不足半世纪,对近现代高等教育及学术研究却影响深远。因其“辉煌”,故有“弦诵”;叹其短暂,亦复“骊歌”。
齐鲁大学国学所的顾颉刚、钱穆等着名学者的曲折经历,也包括许多或显赫一时或学术影响深远却因种种原因被历史湮没少为人知的学者(如人类学家李安宅、哲学家罗忠恕等)、因卷入政治之争而经历曲折的媒体人(毕业于燕京大学的“新闻四杰”唐振常、严庆澍等)。
6.《衣冠西渡——抗战时期政府机构大迁移》: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出版物。
(七七事变之后)各政府机关、工矿企业、金融机构、文化团体响应国家号召,前所未有地紧张动员,争分夺秒,纷纷西迁,数以百万计的民众不甘于受日寇的欺压、蹂躏,扶老挈幼,千里跋涉,倾室流亡,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未有的大迁移、大搬家。这一迁移,动员之广泛,规模之宏大,过程之艰辛,民族意志之刚毅,人民爱国热情之昂扬,都是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所少见,或仅见的。
首次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大量史料,详尽阐释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背景、决策经过及抗战胜利后还都南京的全过程,揭示了国民政府这一迁移举措对抗日战争走向及战后国际国内格局的影响。着名历史学家杨天石作序推荐。
7.《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一部研究战时社会复杂性的新作。着名汉学家卜正民的这部着作,选择了抗战研究中两个不常为人关注的主题:其一是“秩序”;第二是“小人物”。
2015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深圳读书月、《中华读书报》、“光明书榜”2015年度十大好书 、《北京晨报》2015年度致敬图书、中版好书榜2015年度好书
卜正民教授的非凡之处,在于他长期发掘并研究中日双方高质量的档案资料与回忆录,故而能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展示战时问题的隐晦性与复杂性……这部书对中日战争史的研究与现代中国史的研究,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8.《抉择与书写:抗战时期的中国史家群体研究(1937~1945)》:留守与南迁,抗战时期中国史家的心态与书写。
陈垣、余嘉锡、洪业、邓之诚、孙次舟、侯外庐……在世变日亟的抗战时期,他们或砥砺志节,潜心着述;或自比孤臣,茕茕孑立;共同创造了中国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本书从地域视角分析“留守”与“南迁”两大史家群体,探讨学术与世变的关系,进而反思在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话语下史家心态与书写的转变,力求展示战时史学的多重面向。
本书即采专业的法律视角,以通俗的写作手法,向读者全面展现了东京审判始末,区别于历史和政治学术研究及文献类着作。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部学术着作,本书既不失理论深度,又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尤其作者对于东京审判开庭场景的描写,使读者恍如置身其中。
10.《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中国法官,梅汝璈先生撰写的这部着作对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历史、结构、机制、理论等多方面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理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来自同盟国11个国家的法官在日本东京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了清算战争罪行的审判。东京审判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审判活动,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这次审判,对于国际关系的发展、现代国际法若干重要原则的确立、维护战后世界和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是已故梅汝璈先生的遗着(未完成稿),概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过东京审判的历史实践所确立和发展的战争罪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