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活人感”越来越淡的时候庆幸读到了这些书

时间:2025-04-0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一夜之间,满世界都掀起了GHIBLI(吉卜力)风,永远在冲浪最前线的马斯克已经用上,配文“这是今天的主题”。

  不是宫崎骏的新作品,这些画作来自OpenAI的“文生图”——3月25日,OpenAI宣布推出4o图像生成功能。从官方给出的示例来看,只需要一句简单的文字描述,就能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不满意还能按照提示替换修改细节,改到你满意为止。

  山姆·奥尔特曼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头像换成吉卜力风格图像,并表示自己“过去十年埋头苦干做AI,试图帮助实现超级智能来治愈癌症之类的事情。前7.5年几乎无人问津,接下来的两年半,做什么都会引来所有人的厌恶。”谁能想到在某一天,醒来收到的消息都是对“吉卜力”的疯狂点赞——功能上线才两天,奥尔特曼就在其X账号表示,ChatGPT的文生图应用需求过高,GPU过载了。

  “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时代真的来了!AI的“摩尔定律”还在不断刷新——每天醒过来,就会有新玩法,想想就让人兴奋。

  不过,也有人在发愁。很多有志于AI项目的创业者,前一天还在辛辛苦苦搞技术,头脑风暴做产品。结果一次技术升级,他们此前数月甚至数年的努力就被碾碎了。

  还有什么办法?科技是不是要把最后一点“活人感”也挤压完了?今天的话题,我们聊聊“人的突破”,为下一个起点加加油。

  人人都在画自己的“吉卜力”头像,宫崎骏就真的可以退休了吗?不管刷屏的时候觉得GPT有多牛,我们还是要承认,大师总归是yyds。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导致“人脑如电脑”的比喻盛行多年。还有一种比喻是:大脑像肌肉,当你使用它时,它就会发生改变,会变得更强壮有力。所以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听过一句话:“动动脑筋。”

  相比于这些说法,认知科学领域的科普作家安妮·墨菲·保罗在《思考如何超越思考》中:“思维更像是散步时看到的正在筑巢的鸟,它会在这儿拔出一根细绳,又在那儿插上一根树枝,以可用的物品构建出一个整体。”

  书中引援的一项研究表明,进行基本的可视化任务时,超大显示器将完成任务的平均速度提高了10倍以上。在执行更有挑战性的任务,比如寻找图案任务时,使用超大显示器的被试的完成速度提高了200%~300%。

  「以我们的关系思考」,向同事、前辈、社群等不同的人,建立教学相长的关系,透过人际互动来加深学习成效。

  即时互动是一个“开关”,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从其他活生生的人身上能学到很多。或者这样说会更令人惊讶:比起靠自己学习,人们在教导别人的过程中往往能学到更多。

  通过具身认知、情境认知和分布式认知来大幅拓展心智和思维,并基于此来逐一领会其中诸多简单而有效的实践方法,你将会轻松而愉快地学会事半功倍的思考方式。

  今年2月,App上线才十几天,DeepSeek就刷新了“全球用户增长最快”应用程序的记录。作为OpenAI创始人的山姆·奥尔特曼,在DeepSeek日活超过3000万大关之后写下了一篇博客文章,其中第一条就是,“使用特定水平人工智能的成本,大约每12个月下降10倍,更低的价格还会带来更多的使用。”

  AI 智能水平与计算资源呈对数关系——计算资源越多,AI 的智能提升呈现可预测的增长趋势。只要你愿意投入任意数量的资金,就可以获得持续且可预测的收益。

  AI 代理(AI Agents)的出现将颠覆知识型工作,经济体系将随之变革——AI代理将逐步发展成 “虚拟同事”,未来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顶级软件工程师才能完成的工作。这种变革不仅影响企业运营,还可能改变全球生产力格局。

  目前,OpenAI正在全力布局AI智能体(AI Agent),大型科技公司也在不断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投资。奥尔特曼具有非常长远的未来导向,对未来世界近乎狂热的专注。

  奥尔特曼曾经从YC公司中国首席执行官陆奇那里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从此被他奉为圭臬:“成功的人创立公司;更成功的人创立国家;最成功的人创立宗教。”很显然,他的未来愿景是最后一种。

  奥尔特曼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他通过各种交易来获取和巩固自己的权力;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未来主义者,相信技术能够创造一个丰盛的世界。

  在《奥尔特曼传》的终章,作者指出,除了担任OpenAI的CEO,奥尔特曼还做过更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他考虑过竞选加利福尼亚州的州长,推出加密货币项目Worldcoin,投资了核聚变技术公司,进行“全民基本收入”研究,以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大规模失业问题……

  140亿年前,“无”中生“有”,宇宙诞生。大概40亿年前,生命从非生命中产生,物种开始进化。10亿年后,目标从无目标中产生,心智之旅拉开帷幕。

  大历史观让我们豁达——从心智漫长演化的历史视角看,人工智能、宇宙、数学、人生规划,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问题都能获得全新的思考与答案。

  地球上每一种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生命始终处于永恒的变化中:要么生长,要么死亡;要么繁盛,要么衰败。每个人都应该领略生命的奇迹和独特的生存智慧,每个人都应该知晓我们的来时路。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英瑾借《心智简史》的出版,引导我们对当下的“人工智能狂躁症”做出反思——“心智不仅仅是数据,更是身体、团队与都市。”

  该原则换言之,心身不分离,有身才有心。身体的任务有两个:1.通过感受器从环境获取与生存相关的信息。2.通过执行器给出动作,解决特定问题。

  大语言模型或许会告诉你怎么泡碗方便面,但是它自己不会泡。你得给它安装一个身体,但将抽象的规则变成准确的身体动作并不是那么简单,正如很多飞机设计师未必是优秀的飞行员一样。

  按照该原则,一个篮球运动员的心智不仅仅由其脑壳里发生的事情决定,更是由别的篮球运动员的现场表现与他本人的当下活动共同构成。

  心智不仅仅是个体的事情,而且是群体的事情,否则我们就很难解释“孟母三迁”这个故事的合理性——孟母显然希望通过自主选择一个良好的社会微环境,使得该微环境中的团体智能得以协助孟子的个体智能的成长。

  此过程正如大都市的形成:城市各个功能组件的良好运作与彼此配合,能够催生出新的城市服务模块,由此使得整座城市变得更加繁荣。

  都市生活就具有一种“我为人人且人人为我”的特征,而使得这一特征得以浮现的基础,恰恰是各个更小的城市组件自身的生存意志。

  心智之旅是能动性的叙事编年史:通过有目标的行动,心智在混沌的阶梯上不断攀登,从微观上升至星际。思维的动态重塑了物质的形态与轨迹,如果没有心智的干预,这些永远不会出现。

  宇宙中的终极互补性思维是无目标物质和有目标思维之间跳不完的探戈,它结合在混沌—心智的坦达瓦中,追寻着自己的宇宙目标——创造未来,或者说创造时间本身。

  我们短暂一生中所分享或保留的爱与尊重将会影响到所有未来心智的塑造,乃至影响在久远未来的某一天将囊括所有现实的终极心智的塑造。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组哲学三问,在今天值得重新思考。重新审视“人”与“物”、内在与外在,并平衡自我与他人、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过程,充满探索性。面对人生这道课题,以热烈的生命力,兴致盎然地与世界互动,每个人都能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剧本、答出不一样的解法。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