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广西崇左市大新与江州、南宁隆安县接壤的小乡史上是万承县辖地

时间:2025-05-2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在一次乡镇游中,我路过了大新县的昌明乡。作为隆安县人,对于昌明乡并不十分了解,相较之下,我对万承县更加熟悉。然而,既然身处乡镇游之中,怎能错过路过昌明乡时的机会呢?遗憾的是,我到达昌明乡的集市时已经是晚上七点半左右。天色已晚,黑暗中漫步街头略显不便,尽管如此,我依然感受到了小乡镇所特有的那份安宁和与繁华无关的小集市气息。

  昌明乡位于大新县东北部,距离大新县城约23公里,面积达到137平方公里,拥有2万多名户籍人口。虽然这个乡镇的2万余人看起来不算很多,尤其是在这样广阔的土地上,给人一种“地广人稀”的感觉,但不可忽视的是,昌明乡的户籍人口并非大新县人口最少的乡镇。正是因为昌明乡人口相对较少,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300年前,早在万承县设立之前,昌明乡就已经有了其独立的行政地位。

  昌明乡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间,最初它是万承州十甲之一的令甲,古地名为“古建”。在民国时期,万承州改为万承县,古建也相应变更为乡,由于乡公所在的地点叫昌明街,因此改名为昌明乡。民国22年,昌明乡与福隆乡合并,合并后的新乡名为昌隆乡。万承县的面积非常小,县域内仅有6个乡,包括万宝(龙门)、昌隆(昌明、福隆)、北盛(五山)、民旺(新民、平良)、屏维(隆安屏山)和龙啼(隆安布泉)。

  解放后,万承县进行了一次乡镇调整,昌隆乡被分割为昌明乡和福隆乡,仍隶属于万承县。1951年4月,养利县与万承县合并成立了万利县,昌明乡便隶属于了新成立的万利县。同年9月,万利县与雷平县合并,新设的县名被命名为万雷县或利平县,然而这个名字却不完全与新设县有联系,因为雷平、养利和万承历史上都是土州土官,直到民国初期才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

  1959年,昌明乡差点与屏维、龙啼两个乡一起被划归隆安县,然而由于昌明乡距离隆安县较远,管理上存在困难,最终并未划归。1958年,昌明乡改为昌明公社,同年底与天水、龙门合并组成了万能公社。名字“万能”一度让人迷惑,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公社多以“东方红”、“红旗”等红色象征为名。为什么会起名为“万能”?或许是对万承县的某种情感寄托。后来,天水公社改名为五山公社,而万能公社只存在了两年,1960年它又恢复为天水、龙门、昌明三个公社。1962年,昌明公社改为昌明区,成为县管区,相当于副处级单位。然而在1968年,昌明区被撤销,改为公社,区长的地位也随之下滑,从县里的副手降为股级干部,令人唏嘘。

  夜幕降临,灯光昏黄,街头冷清寂寞,仿佛是与繁华截然不同的昌明乡的写照。昌明乡虽有2.04万名户籍人口,然而常住人口仅为9000余人,人口失衡的现象非常严重,流失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这让昌明乡始终难以振兴。昌明乡的自然资源贫乏,生活环境艰难,导致这里的青壮年多选择外出谋生。若没有青年劳动力,乡村的繁荣似乎只是一句空话。

  途经上古新村,我最初误以为这里是某个单位的职工小区,直到与当地居民聊天才得知,上古新村是移民安置小区。大新县属于山区县,曾经是广西的贫困县,虽然现在已经脱贫,但要变得富裕还需要努力。在脱贫攻坚中,部分贫困村的居民被转移到新建的移民安置区,而昌明乡的上古新村便是其中之一。与一位当地大爷聊天时,他透露,移民安置是为了给贫困地区的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虽然天色已晚,我匆忙告别了大爷,继续赶路返回家中。此次大新之行匆匆结束,期待将来有机会再来,继续探索这个充满历史与故事的地方。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